作为一个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人,我认为这个想法很不错。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正史的字里行间,野史的道听途说,同时期其他事件的关联佐证。我们针对同一个时间,或者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多人,多群体,多角度,多维度的观测和记录,并上链。这是非常有益的,不仅是尊重当代的事实,更是为我们的后人提供了一个不可被篡改的依据。实乃善莫大焉。
我看到了这个议题在论坛上被大家讨论得很激烈
这也许反映出了个体精神的觉醒,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希望在历史中留下一点痕迹,渴望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别人翻阅。
但同时我在思考,历史的边界是什么?比如如何区分个体生活与历史边界?因为一旦不区分,这容易变成一个类似的 Web3 社交媒体,大家在这上面争辩与讨论。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今是媒体掌握舆论的时代,如果该工具能跨越媒体形成一定的独立识别性,将对公平和民主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是的,这正是这个idea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所在。
边界这一块儿似乎难以分割,因为个体生活正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打标签的方式,来区分用户发的是他的生活,还是历史事件。但在分析某一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时,个体/群体的生活状态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佐证。
如果是为了避免转换为社交媒体,或许应该参考 @CraigC @tongtong 的意见,一方面对记录的内容进行聚焦,只聚焦群体性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是设计更加完事的记录、确认、评判流程。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关注点,之前没有想到这一块。从目前的项目想法来看,更多的还是在追求相对性。因为结论由大家评判,大家的观点都在链上记录。也就是说,会要求分析者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许源引链上数据来分析的人,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想这个问题,值得广泛讨论和思考一下。
老哥是搞哪块的?发言角度感觉很技术
就是开发 目前在学习区块链底层的一些技术。
下面提到了标签以及个体和历史的边界。有一个关于产品的想法,我们可以先对一个大的事件进行“打标签”:比如“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然后想要对这个事件进行相关记录贡献的朋友必须先选定这个标签,然后对这个事件进行佐证记录,进行完表述后进行投票,采取一定比例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作为观测记录和佐证。设置一个“观察期”,观察期长度可以根据事件的“大小程度”进行一定比例设置。最后可以按照“编年体”,“纪传体”的方式将这个事件和相关记录进行归档和分类。方便后来的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想要了解的事件。
利用Web3的共识机制应该可以一定程度避免社媒化过度,有效与否需要具体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我觉得这也是许多朋友对这个idea感兴趣的原因,达成共识上链后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阻碍地查看了.
毕竟是记录历史,也许就是要保持相对性(足够客观)?毕竟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只要确保被记录下来的内容足够翔实就可以.
用户去参与验证的动机或者驱动力是什么呢?是来自个体内部还是外部?
动机和驱动力:青史留名,或者说参与历史。
项目如果是针对个人的话没有商业模式,很难运行起来。倒是可以从web3 开始,这里有足够多的项目愿意付费
感觉需求会比较小众,关键能否找到有付费意愿的刚需
这个事儿和维基百科有啥关系没有
没关系。从项目性质来看,感觉也关联不大。不过如果这个项目记录的历史事件后面发现公认被大家接受度更高的话,也许维基会引用这个项目。
其实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了,一些历史性的事件,是直接刻在了 BTC 上面。然后对于知识的抗审查和永久性存储,也在 IPFS 和 AR 等项目上有相应的实现。我记得之前 ufo 也做过 http://classical.cool/ (目前似乎已经关闭了)用来存储古书到 AR 上面。然后 LXDAO 自己也有 https://lxdao.io/projects/003 是类似的思路,只不过是对未来的期待,用 NFT 和 SBT 实现。
所以此类的应用,我感觉可以归为功能比较浅、大家都觉得比较有趣、实际上有很多人做过也都失败了或者结束运营了。所以是不太值得实际动手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