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 Talk重启第一期问题讨论

LX Talk重启第一期,初步定的主题是《以太坊华人社区:技术理想国中的“失语者”还是“破壁人”?》

草拟问题如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1、有观点认为,华人社区在以太坊生态中更多承担翻译、活动承办等辅助性工作,而非参与核心协议开发或标准制定(如EIP编辑、Layer2创新)。Victor Zhou作为全球首位华人EIP Editor的案例是否仅为孤例?如何评价华人开发者对以太坊技术演进的实质影响力?

2、香港Web3嘉年华期间,Vitalik答疑会被指仅回应前排预设问题,其他现场开发者声音被忽视。这是否反映了华人社区活动组织中的“权威中心化”倾向?如何避免此类活动沦为少数利益群体的宣传工具?

3、纪录片《以太坊故事》中抹去华人的支持与贡献,而Vitalik近年公开演讲仍多次感谢中国社区。这种叙事矛盾是否源于西方主导的以太坊文化话语权?

4、华人开发者转向其他生态(如Solana、比特币Layer2),是否因以太坊基金会资源分配不透明、技术路线过度依赖欧美团队?Eric Conner等核心开发者对基金会的批评是否加剧了这一趋势?

5、台湾ETHTaipei 2025与ETHGlobal合作获Vitalik站台,而大陆活动多由民间自发且缺乏基金会支持。这是否暗示政治因素对生态参与的影响?

6、以太坊治理强调“减法思维”与去中心化,而华人开发者习惯“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这种文化冲突是否导致华人难以融入核心决策层?

7、大陆监管政策迫使一些项目出海,而香港试图成为桥梁却受限于国际信任度。华人开发者是否因地缘风险被迫“自我审查”?

1 Like

我建议停掉 LX Talk,或者更换策划和主理团队。

原因:

  1. LX Talk 经过超过一个季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没有做出 1 期播客。
  2. 本次主题的草拟问题存在大量事实性问题,存在偏见和误解导致策划的质量比较差。

我回应一下草拟问题:

新任 EF 执行董事 hww 一直在参与核心协议的开发和推进,包括 The Merge 等重大升级。而且目前被提拔成以太坊基金会的执行董事。此外我也有看到一些华人团队在 Protocol 方向做相关创业,尤其是 L2 等,有大概 1/3 的项目具备华人背景。我不知道这个陈述是哪里来的?

我就在现场,在香港,现场没有太多开发者,我也不知道开发者的声音是什么?如果你说的是 ETHPanda 跟 GCC 8 号晚上组织的活动,可以拿出来实际的没有回应开发者的问题?

我们现场收到了一个问题是关于意识形态的,我们拒绝了是因为这个问题很蠢。Vitalik 的分享和答疑为了高效和可控,都是提前收集整理的。在学生 Meetup 的交流会,会有更多开放问题由真正的学生开发者提问。

我不知道这样的正常的活动流程,为什么会上升到华人社区权威中心化和少数利益群体的宣传工具?

这个矛盾我的归因就是主制片人是香蕉人的问题。我们有人愿意做事情也可以拍一个以太坊华人故事纪录片。

大家选择一个生态开发,几个原因无非就是:1. 资金支持。2. 生态潜力。3. 文化理念。

要说基金会资源分配不透明,Solana 基金会都没有公开可查的国库或者 annual report。技术路线过度依赖欧美团队?也没见到华人都去华人的公链或者联盟链上去建设呀?

别的不说,去年 ETHShanghai 和 LXDAO 的以太坊公共物品之夏都有得到 ESP 的资助。国内其他组织的活动例如 DappLearning 和 Franci 他们也都得到了。我觉得你的陈述缺少事实依据。

ETHTaipei 获得 Vitalik 站台,ETHAsia 我们在香港也邀请到了 Vitalik 参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上升到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


我个人非常反感:

把比较单纯的、建设性的建设和开发,加入虚头巴脑的内容,上升到意识形态、政治、民族对立,动不动就社会运动,经常喊口号。

我不希望社区变得乌烟瘴气或者虚了吧唧的做不出实际东西,我希望大家专注真正踏实有价值的内容,思考、分析和实验到底 Web3 可以落地到哪些地方?如何解决开源软件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不喜欢怨天尤人,天天抱怨,各种负面情绪。我希望觉得不对不好就挺身而出,去争取。我发现了以太坊生态对华人的忽视,我就去做 ETHPanda 增加华人的影响力,吸引大家的关注。少抱怨,多一些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我并非对 @stella5606 个人的攻击,如果策划案是这样的,我强烈反对去做,因为这对社区是一种损害。

我建议不要先假设一个环境,然后抬到意识或者团体高度,然后再去抛出问题,其实很多问题的前缀假设是不存在的

以太坊故事这个纪录片这件事我有体会,主要是主创团队的问题和 Vitalik 无关

我觉得要 LX Talk 要聊问题可以这样

比如针对这个问题

以太坊基金会的 Grants 计划在过去几年支持了大量生态项目,但在资助过程中是否发现了一些共性的挑战(如资金效率、项目可持续性等)?基金会未来是否会调整资助策略,比如更注重特定技术方向或团队成熟度?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优化思路?

PS: 千万不要放大一个假现象,然后去预设一个环境,这样子很容易提问带有倾向性,从而损失了提问的精准